跳至主要內容

ADHD孩子怎麼辦?醫師教你從家庭到學校的長期照護秘笈

ADHD孩子的成長挑戰全解析

從幼兒期就藏不住的過動警訊

「醫師啊!我家弟弟從幼兒園大班就像裝了勁量電池,整天衝來衝去撞倒東西…」這是台中慈濟醫院李孟智顧問醫師常聽到的家長煩惱。這些孩子常被貼上「調皮搗蛋」標籤,但其實可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在作怪!

學齡前常見症狀:

  • 坐不住超過5分鐘
  • 玩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
  • 經常打斷別人說話
  • 危險動作特別多(如爬高跳下)

國小階段像不定時炸彈

小威媽媽回憶:「小學每天看聯絡簿都心驚膽跳!不是上課跑出教室,就是跟同學搶玩具大打出手…」這個階段最明顯會出現:

  1. 學業表現落差:明明很聰明,考試卻粗心連連
  2. 人際關係緊張:常被同學排擠告狀
  3. 親子衝突加劇:怎麼罰都沒用,連阿公阿嬤都管不動

關鍵轉折點:

李醫師強調「小學高年級是黃金治療期」,透過認知行為治療+低劑量藥物雙管齊下,多數孩子能學會基本情緒控制。但要注意!這時症狀減輕≠痊癒!

國中叛逆期才是真正考驗

「以為狀況穩定了,結果上國中變本加厲…」小威案例不是特例!青春期荷爾蒙變化會讓:

  • 注意力不集中→演變成「上課放空、作業擺爛」
  • 衝動控制困難→轉為「頂撞師長、同儕衝突」
  • 情緒波動劇烈→出現「摔東西、自殘傾向」

最糟處理方式:

「隔離處理法」反而害孩子更叛逆!像小威被老師要求單獨坐最後面,結果故意鬧更大來刷存在感…

家庭照護3大實戰技巧

  1. 換個方式說話

    • NG說法:「你再不乖我就…」
    • OK說法:「我需要你幫忙控制小手手」
  2. 建立明確規則

    • 用圖卡列出每日流程
    • 完成任務立即給予「具體稱讚」
  3. 創造冷靜空間: 在家設置「情緒安全角」,放軟墊、減壓玩具,讓孩子學習自我調節

醫療黃金三角不能少

李醫師門診案例顯示,最有效治療模式需包含:

醫療支援 學校配合 家庭訓練
定期回診調整藥物 安排學習輔助員 參加家長成長團體
心理師諮商 調整評量方式 建立獎勵制度
職能治療 同儕支持計劃 營養管理

關鍵數據:

台灣約22萬ADHD學童,但僅1/3就醫!很多家長誤信「長大就會好」,反而錯失治療良機…

給家長的暖心提醒

「ADHD不是教養失敗,而是孩子大腦開機方式不同!」李醫師建議:

  • 每天至少給孩子一個擁抱
  • 把「不要跑」改成「我們慢慢走」
  • 與老師建立LINE群組即時溝通
  • 定期安排「兄弟姊妹專屬時間」避免手足吃醋

只要掌握正確方法,ADHD孩子也能發揮他們創意無限、活力充沛的獨特優勢,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舞台!

分類:醫療疾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