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台灣人必看!手腳刺癢別輕忽 低溫隱藏凍瘡危機

台灣人也會得凍瘡?破除「只有下雪才會發生」的迷思

你是不是覺得凍瘡這種病症只會發生在歐美國家?皮膚科醫師提醒,只要氣溫降到15度以下,就算在台灣室內也可能中招!特別是今年冬天寒流接連來襲,門診發現凍瘡患者比往年增加3成。

凍瘡高危險群特徵

  • 女生比男生容易中標:女性末梢循環較差
  • 體重過輕者要注意:脂肪層薄難保溫
  • 手腳容易冰冷族群:經常出現「冷吱吱」症狀
  • 長時間接觸冷水者:家庭主婦、餐飲工作者

認清凍瘡3階段症狀

初期警訊(12小時內)

手指/腳趾會出現像蚊子叮咬的紅腫塊,最明顯特徵是:

  • 遇熱時刺癢感加倍
  • 皮膚表面摸起來冰冰的
  • 按壓患處泛白不退

中期惡化(24-72小時)

  • 皮膚出現暗紫色斑塊
  • 產生灼熱刺痛感
  • 嚴重時會起小水泡

後期感染(未妥善處理)

  • 水泡破皮流出組織液
  • 患部持續發熱腫脹
  • 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

多數人犯的5大錯誤處理法

  1. 馬上泡熱水:血管急速擴張會加重發炎
  2. 用吹風機直吹:高溫烘烤造成二次傷害
  3. 拼命抓癢:指甲藏菌恐致感染
  4. 擦萬金油/薄荷膏:刺激性成分惡化症狀
  5. 穿緊身襪保暖:反而阻礙血液循環

醫師傳授正確5步驟

STEP1 漸進式回溫

37度溫水浸泡10分鐘,每隔2分鐘加1匙熱水,水溫不超過40度

STEP2 藥膏選擇技巧

  • 輕微紅腫:含維生素E保濕霜
  • 明顯癢痛:低濃度類固醇藥膏
  • 已起水泡:抗生素軟膏預防感染

STEP3 穿戴訣竅

選擇羊毛襪+防風手套,中間加穿吸濕排汗層,記住「三層式穿法」

STEP4 居家防護

  • 地板鋪軟木地墊
  • 電腦族備USB保暖鼠墊
  • 睡前用紅外線燈照腳15分鐘

STEP5 飲食調理

多吃老薑、黑糖、桂圓茶,搭配維生素B群促進循環

特殊族群加強版防護

機車通勤族

  • 手套內層先戴醫用乳膠手套防風
  • 安全帽加裝絨毛耳罩
  • 後座放暖暖包腳墊

銀髮族

  • 起床前先做腳趾抓握操
  • 穿電熱背心維持核心體溫
  • 補充Q10輔酶改善微循環

糖尿病患

  • 每天檢查腳底3次以上
  • 使用糖尿病專用襪
  • 避免使用電熱毯

這些情況要立即就醫

  • 腳趾持續發黑超過2小時
  • 皮膚出現網狀青斑
  • 同時伴隨發燒畏寒
  • 傷口流出黃綠色膿液

醫師最後提醒,台灣雖然不下雪,但濕冷天氣+室內外溫差大的環境,反而比乾冷地區更容易引發凍瘡。做好分階段保暖,才能避免年年復發!

分類: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