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銀髮族新威脅!每百人就有1人中鏢的隱形殺手
你知道嗎?在台灣65歲以上族群中,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病!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,全台患者人數10年暴增75%,光是2023年就新增近萬名病例。南投佑民醫院神經內科權威林圻域醫師透露:「很多長輩把動作遲緩當正常老化,等到走路會突然『凍住』才就醫,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期。」
這些日常小動作正在警告你
★ 穿襪子突然手指卡卡 ★ 走路時單邊手臂不會擺動 ★ 簽名字體越寫越小 ★ 半夜睡覺會拳打腳踢 ★ 聞不到咖啡香或瓦斯味
林醫師門診最常遇到兩種極端案例:50多歲上班族因寫字變醜以為是手部勞損,60多歲農民誤把顫抖當作農藥中毒。其實這些都是典型早期症狀,尤其「手指開合速度變慢」是最容易自我檢測的指標。
比手抖更早出現!5大非典型警訊
- 情緒黑洞:莫名憂鬱焦慮超過2週
- 便祕惡夢:3天以上無法自然排便
- 睡眠障礙:做夢時會大叫或踢打
- 嗅覺失靈:聞不出香水、食物氣味
- 面具臉症:表情僵硬像戴面具
「很多患者是先看精神科或腸胃科,輾轉半年才確診。」林圻域醫師強調,若合併出現2種以上症狀,建議到神經內科做「手指操檢測」:雙手輪流快速張握25下,觀察是否出現停頓、幅度變小或速度不一致。
在地治療新模式!南投醫師的3大叮嚀
1. 黃金治療期在發病5年內 初期用藥效果最好,能維持10年以上生活品質,延緩失能時間關鍵在「確診速度」
2. 每週3次『跳舞療法』最有效 太極拳、交際舞等節奏性運動,比單純走路更能刺激多巴胺分泌
3. 吃對營養素延緩退化 地中海飲食搭配維生素D3、Q10補充,有助保護神經細胞
「我們在南投推動社區篩檢站,教長輩用智慧手機錄影記錄日常動作。」林醫師分享成功案例:68歲茶農阿伯透過每天拍攝倒茶影片,提早1年發現手抖徵兆,現在仍能下田工作。
家屬必學!照顧巴金森患者的5個技巧
▸ 居家防跌:浴室加裝扶手、改用防滑地磚 ▸ 飲食調整:將餐具加重防手震、使用吸盤碗 ▸ 穿衣訣竅:選擇魔鬼氈鞋款、彈性腰帶褲裝 ▸ 溝通方式:放慢說話速度、多用肢體語言 ▸ 心理支持:加入病友社團分享照護經驗
林圻域醫師提醒:「患者最怕被當成失能者,家屬要學會『適度放手』。」例如讓長輩自己扣鈕扣,雖然要花10分鐘,但能維持手部功能。目前已有新型藥物貼片能穩定釋放藥效,大幅改善「藥效波動」造成的突然僵硬現象。
預防勝於治療!年輕族群的3道防線
□ 40歲後每年做「嗅覺測試」 □ 避免長期接觸農藥與重金屬 □ 頭部外傷後追蹤至少3年
研究顯示,每天喝3杯綠茶可降低25%患病風險,養成快走習慣更能增強腦部神經連結。醫師最後呼籲:「巴金森病不是老人專利,最近門診出現40多歲患者,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才是根本之道!」